说到听音乐,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在电脑上打开自己的音乐播放器,这在数字音乐和流媒体占据了绝大多数音乐市场的今天似乎是一件在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在这之前甚至CD光碟风行之前,黑胶唱片才是当前的主流。唱片是历史上最早的可以大批量生产、用来存储音频信号的媒体,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那么曾经风光无限的唱片究竟是怎么诞生的,而今又为何衰落呢?
1.录音技术的发明
伟大的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于十九世纪末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录音机。他原本是想把这种圆筒式录音机作为听写机来推广,结果这个计划遭到了所有那些靠记录老板讲话吃饭的秘书们的一致反对,不幸夭折了。但录音机却在音乐市场找到了用武之地,人们只要买一个录音圆筒,就可以从家里的录音机上欣赏到各类音乐。几乎与此同时,机械钢琴(Pianola)被发明。这是一种用打孔纸带操纵的钢琴,你只要买一卷纸带,就可以在家里的机械钢琴上高质量地欣赏到名家的钢琴独奏。这个新玩艺儿极大地推动了拉格泰姆音乐(Ragtime)在美国的普及,这种音乐公认的爵士乐的前身之一。
2.粗纹唱片
由于爱迪生发明的圆筒十分粗笨,使用极为不便,一个名叫埃米尔(EmileBerliner)的德国移民于1888年发明了一种新型唱片。后经包括爱迪生在内的许多人的改进,成了二十世纪初期录音音乐的主要载体。因为技术的限制,那时的唱片转速很快,每分钟78转,也称之为胶木唱片或粗纹唱片(Standard-playing Record,78-rpm Record)简称SP唱片。
因为转速快,这种唱片每面最多只能录不到4分钟,这一时间上的限制决定了当时的流行歌曲时长,在当时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的传统音乐都没有这么短的。大部分传统文化里的音乐形式是风格多样,长短不一的。但随着78转唱片的问世而诞生的“流行歌曲”却从此把人们听音乐的习惯标准化了,一直到今天,我们听的歌曲大多数还是3-4分钟这个时间左右。当时流行歌曲被烙上了“快餐文化”等诸多贬义烙印,与粗纹唱片的长度限制有很大的关系。
3.EP唱片和LP唱片
直到1948年,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皮特·格德马克(PeterGoldmark)对用78转唱片播放古典音乐时必须不断换唱片这一点感到十分不满,并发誓要改造唱片。要达到这一点,为了增长录制时间,减慢唱片的转速并增加沟纹数是当然的选择。可这样做势必增加失真度,增大噪音,并缩小频率响应范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格德马克领导的研究小组经过多年的研究,采用钻石做唱针,乙烯基塑料(Vinyl)为唱片材料,把唱片转速降到每分钟33.3转,并增加沟纹密度,使得一张12英寸(约30厘米)唱片每面可放20-30分钟左右的音乐。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密纹唱片(Long-Playing Record)简称LP唱片。这种唱片比起以往的老式唱片能储存更多的歌曲,因此取代了旧式SP唱片成为主流的音频媒体,并且由于录制时间的扩大,一张专辑可以录制10-12首歌曲,因此第一次有了多首歌曲组合成“专辑”的概念。
4.黑胶唱片的衰落
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是模拟录音和密纹唱片的黄金时代,这得力于一大批把录音当成一门艺术而非商业、将录音技术和音乐演绎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录音大师。这段时期也正是诸多指挥大师家和顶级乐团的黄金时代,于是我们有幸得以拥有无数璀璨的传世录音。拥有和聆听这段时期出品的大密纹,其乐趣无与伦比。黑胶唱片作为一种主流的音频载体几乎占据了整个20世纪,直到80年代CD技术的诞生。1984年,索尼和飞利浦两家公司创造了一种官方的CD标准,它们将这种标准称作CD-ROM(CompactDisc Read-only Memory)只读光盘驱动器。
本人专门高价收藏黑胶唱片,如果你手头上有黑胶唱片想出手可以直接咨询我:
Whats:+85297215813
WeChat:+85297215813
聯繫電話:15913206478
聯繫人:周樹人
聯絡人 : | |
電 話 : | N/A |